夏吃姜赛参汤?三伏天吃姜“热养生”很多人都没弄懂!
日期:2024-07-19 06:23 | 人气:
中医认为,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,人体气血趋于体表以散热,而体内处于相对虚寒的状态。此时如果贪凉过度,就会导致体内寒湿加重,损伤脾胃阳气,因此中医倡导“春夏养阳”,
另一方面,中医认为,在夏天顺势给人体补阳,调动人体阳气,能帮助祛除身体因阳虚寒湿而产生的疾病如慢性鼻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慢阻肺、慢性胃肠炎、风湿骨痛等,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,又被称为“冬病夏治”。
对于身体较弱、喜暖怕凉的阳虚体质者来说,大热天可以多吃姜和稍微偏温补的食物。
但如果是向来身体强壮、阳盛体质的人,本就喜凉怕热,动不动就一身汗,如果大热天还让他多吃姜,不但无助消暑,还可能造成“上火”。相反,这类人在三伏天偶尔吃点凉食、洗洗冷水澡,问题并不大。
另外,对于有基础病的人、老年人来说,热养生也要把握好度。比如有高血压、心脑血管疾病的人,洗热水澡、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,时间不宜过长;饮食方面,即使体弱怕凉,也不要选性味过于温补的食材,避免太燥热。
以平日最常用的生姜为例,中医认为,生姜味辛、性温,能散寒暖胃、止咳止呕,属于辛发之物,可振奋人体的阳气,保证人体气血的流通、预防生病,因此有“夏吃姜,赛参汤”的说法。
易伤风感冒、寒性痛经、晕车晕船或有怕冷、手足发凉、吃冷食后易腹泻、纳差等体质偏寒、脾胃虚寒者。
另外,如果生姜已经腐烂了千万别吃,烂生姜的黄樟素含量高,属于致癌物质,忌食用。
很多人下厨在放姜片前,都会顺手把生姜干皱的姜皮刮掉,殊不知生姜皮其实有大作用。
中医认为,生姜皮味辛、性凉,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,因此有“留姜皮则凉,去姜皮则热”的说法。
一般情况下:只要脾胃不是非常寒凉,烹饪普通菜肴时,不用去皮,姜和姜皮寒热平衡。
烹饪凉性食材时:比如冬瓜绿豆白萝卜时,可以将姜皮去掉,用生姜的热性中和食材的凉性。
不过,当生姜用于治疗时,是否去皮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,可咨询中医师的意见。
比如,风寒感冒以及脾胃虚寒引起的呕吐、胃痛等,喝生姜红糖水可以缓解,此时的生姜最好去皮,因为生姜皮有碍生姜充分发挥其辛温解表的作用。
而如果是治疗一些热性疾病或水肿,如便秘、口臭等,最好单独用生姜皮,而不要用整个生姜。
俗称姜母,在生姜成熟老化时采摘,纤维比较粗。老姜辛辣燥烈,主要入脾胃,擅长温中祛寒,常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各种问题。
中医认为入药以老姜最佳。而在烹饪时,老姜一般用于肉类炖菜、锅类以及需要去腥的爆炒菜式。
即生姜的嫩芽,性温,微辛,有解表散寒、温中和胃的作用。药用效果较老姜更弱一些。
子姜的辣味柔和,口感脆嫩,纤维细,一般适合切丝当佐料或腌制,比如醋泡姜,紫苏嫩姜等。
由生姜晒干或低温干燥所得,常用于入药。干姜大辛大热,主入脾胃而温中散寒,健运脾阳,常用于脾胃寒证,常配补气健脾的人参、白术治脾胃虚寒、呕吐泄泻。
沙姜又名山柰,是一种百搭的“料头”,增香除辛,老广爱吃的沙姜鸡、沙姜焗鱼头等都有它的身影。
沙姜功效与生姜相似,其性温,味辛,入胃经,有行气温中、消食、止痛的作用,常用于胸膈胀满,脘腹冷痛,饮食不消。
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。其味苦、辛,性温,归肝、脾经。具有活血行气,通经止痛的功效。姜黄粉是常见的香料和食用色素,也是咖喱的主要配料之一。
做法:乌梅去核,洗净切碎,生姜洗净切丝,同红糖共入保温杯中,沸水冲泡半小时即可。
点评:养阴生津,促进食欲,温中暖胃。尤其适合长期坐在办公室里、空调下干燥环境的人群饮用。对于温补容易上火,进食冷食又易腹泻之人同样适用。
点评:酸甜好入口,能提升食欲,有助于调理脾胃,适合脾胃虚寒和消化不良的人食用。
做法:红枣去核后,与生姜一同放入锅内,加水大火煮开,改小火煮15分钟,加入红糖即可。
制法:锅内加入适量清水,加入紫苏,薄荷,生姜,煮沸后加入红糖融化,盖上锅盖焖2分钟即可。
点评:扶正解表,化湿解郁,特别适合虚人感冒引起的咽痛,头痛头胀等表现之人。
做法:生姜去皮切丝,与粳米、干山药一同放入锅中,加水适量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,可加入少量糖调味。
整合自健康有约往期、老人报往期、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公众号、广东省中医院公众号、广东卫生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