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颗小小饭粒的旅行:我们的消化道是如何工作的?
日期:2024-09-01 22:31 | 人气:
民以食为天,在我国,一天不吃米饭就感觉没有吃饭,米饭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。古有“谁知盘中餐、粒粒皆辛苦”,今有“光盘行动”。
那作为米饭中的最小单位:饭粒,它在我们的消化道中是如何被消化的呢?我们的消化道每天又是如何工作的呢?
今天,我们就跟随小饭粒一起完成一场旅行,领略我们人体消化道的工作环境,大家准备好了吗?
当饭粒出现在口腔里时,首先会被“守门”的门齿切成小块、然后交给里面的臼齿来磨碎,在这个过程中,舌头会尝一尝,是不是有一股甜甜的味道。
口腔不停地搅拌食物,将含有酶的唾液和饭粒混合均匀,并且附加润滑作用,让饭粒能更顺畅地进入食管。
饭粒在口腔里被消化后,舌头会将它送到咽部。咽部是个称职的“交警叔叔”,他指挥着两条平行的“马路”——食管和气管。
当看到饭粒走过来,他会打开食管的大门,让饭粒通过;当看到空气涌过来,他会打开气管的大门,让空气通过。
但有时候他也会“失灵”,大部分是因为你吃得太快,吃饭讲话了,饭粒会直接撞开门,冲进气管,你就会剧烈地呛咳。如果呛进去的食物太硬,就会卡住窒息,要命!
这是一条长约25厘米的垂直管道,饭粒通过咽部进入食管,就像坐上了“滑滑梯”一样快速通过。
但食管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地方,因为单纯靠“自由落体”饭粒是没有办法进入胃的,需要靠食管肌肉收缩推动,像毛毛虫蠕动一样,把食物推进胃里。
所以,即使我们躺着,食物也能从食管进入胃,在古希腊罗马,贵族们就喜欢倚在寝椅上享受美食。这样并不好,速度慢,消化差。
胃是个”J“形的大口袋,在这里食物会停留比较长的时间,1-4个小时不等。饭粒是一种快消化淀粉类食物,停留的时间极短,只要1个小时,所以不容易有”饱腹感“。
当所有食物和胃酸、胃蛋白酶充分混合、消化后,就形成了“食糜“,它们将被一点一点地运送进小肠,在那里将开始”吸收“之旅。
跨过胃的出口——幽门,饭粒进入了小肠,在这之前小饭粒才走过了短短几十厘米,而下面这段旅行要3-5米,这就是惊人的小肠长度。
在这里面驻扎着一支特殊的“酶”小分队,当食糜到达小肠后,肝脏和胰腺的分泌物会和它混合,把饭粒中的不同成分筛选出来进一步化学加工:淀粉、蛋白质、脂肪、水。
其中含量最高的淀粉在肠、胰分泌物的作用下变成麦芽糖、葡萄糖,然后被吸收进入血液,所以可能引起餐后血糖增高。如果小肠生了病,那就可能导致“营养“不能被吸收,出现贫血、水肿……
到了这里,我们已经接近本次旅行的终点。等待消化的残渣主要是:胆汁、水、纤维素、某些脂质。对于小饭粒来说,最主要的是水了,但它已经和其他的伙伴混合在一起,早就分不清彼此。
结肠不仅被动吸收水分,在这里面还有数十万亿个菌在繁忙工作着,它们就是肠道菌群。这个家族包括了细菌、真菌(包括酵母菌)等,它们和残渣一起不仅保护我们的家园,而且还合成了很多营养物质、提高免疫力。
当这些食物残渣的水分被吸收得差不多了,便便也就形成了,我们即将迎来最后一站。
便便已经差不多形成了,先存储在乙状结肠、直肠。但是因为含水量的不同,可能是“烂糊状“、”香蕉状“”羊屎状“……
那它们怎么知道肛门的方向?难道自带导航?不,是靠消化道两层肌肉的强大作用——搅拌和推动。内层肌肉呈环形,收缩时可以搅拌食物、充分混合;外层肌肉呈纵形,收缩时把食物向正确的方向推进。
随着一使劲、肛门松开,便便离开了我们身体,但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小饭粒吗?是也不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