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“节食”
日期:2024-05-10 10:09 | 人气:
“节食”这个词,古今的概念是不同的。今天一说节食,就会想到减肥,以减少饭量作为减轻体重的一种措施。减少饭量当然会同时减少营养,这对营养过剩或体重超标影响健康的人来说,也许是一种治疗或健身的好办法,但对仅仅为了保持身材的健康人,不免是一种损害。可在中国古代的饮食观念中,饮食要节制是一种常念,是一生都要遵循的健身之道,甚至是一种修养。
古代的节食,指的是把握饮食的量,不使过分。《论语》有“不多食”之说,朱熹的解释是“适可而止,无贪心也”。《吕氏春秋》说:“凡食之道,无饥无饱,是之谓五藏之葆。”《文子》说“适情而已,量腹而食,度形而衣,节乎己而”,这才是圣人。
《云笈七签》讲“九食法”,其中专门谈到“节食”,解释说:“节食者,中食也。”这些都是古人所说“节食”的内涵。可见饮食适度是古代各家各派的共识。节食不是减少应有的食量、克扣必要的营养,而是以满足身体需要为前提,克制欲望,适可而止。
为什么要节食?因为饮食不但具有养生的实用价值,还具有满足味觉的鉴赏价值。吃是一种必要的生活,吃也是一种会心的享受。遇见好吃的、爱吃的忍不住多吃,有条件解馋吃喝无度,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平常的人性。但是纵欲必会伤身,饕餮绝非美德,古人这样说,是有依据的。人在自然界开发食材,能吃又好吃的东西才适合作饮食的原料。可一般人总是先顾好吃,忽略有益;好吃就多吃,忽略有度。所以古人在谈到修身的时候才会谆谆告诫要“节食”。饮食不要过量,是古人从几千年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,而且是经过中医不断临床试验探索出来的至理。这里不说中医理论,只说修身养性。九流十家不管政治态度如何,哲学思想如何,没有不主张饮食适度的。《墨子》主张节用,首先是节食。《辞过篇》说:“其为食也,足以增气、充虚、强体、适腹而已矣。”《慎子》说:“饮过度者生水,食过度者生贪。”——吃喝无度不但坏了身,也坏了心。《云笈七签》传道家之言:“节食除烦浊。”——心不烦,身不浊。古代的笔记、志怪、小说流传着很多劝人节食的故事:警戒多食的。西晋张华的《博物志》记载:魏明帝时,京城有个年轻人食量大,一人能吃十人的饭,最后胖得走不动路。他父亲送他到一个县里去,乡民看他的样子,都懂得了饮食要节俭的道理。
劝勉延寿的。宋代陈师道《后山谈丛》记载:一位阁老年过七十还面容细润、头脑清楚,一切如年轻时。有人问他怎样能做到不老?他说:就是每顿少吃三四口饭。
警告偏食的。宋代曾慥(zào)编《类说》,在“记异录”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:有个合肥人叫刘最,喜欢吃鸡。每次杀鸡时,一定先把鸡脚割下来放血,说是让血流净可以去腥,然后再下锅。不久,他鬓角上生了一种疮,溃疡处居然生出好些鸡脚,疼痛不已,帽子、头巾都戴不得,过了几年就去世了。民间的有些传说似乎荒诞,但多数是劝善的。

也有一些正经拿礼仪来说事儿的。《国语》记载:楚国的国卿屈到特别爱吃菱角,病重的时候,嘱咐宗老,死后要用菱角祭奠他。他死后,宗老们真要拿菱角上供,还是他的儿子屈建是明白人,反对说:“依礼菱角不属于祭品,爱吃菱角是个人嗜好,不能破坏祭奠的规矩。”贾谊《新书》记载:周文王时太子姬发爱吃鲍鱼,太傅姜尚坚决不许,说:“按照礼法,鲍鱼是不能进厨房的,不可以给太子吃。”从这些故事都看出古人在饮食上是主张节食,反对暴食、奢食、偏食的。
古人主张节食,并不是对饮食不重视。《论语·乡党篇》有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说法,并详细说明了饮食的禁忌:“食饐(yì)而餲(ài),鱼馁(něi)而肉败,不食。色恶,不食。臭恶,不食。失饪,不食。不时,不食。割不正,不食。不得其酱,不食。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。唯酒无量,不及乱。沽酒市脯不食。不撤姜食,不多食。”所谓“精”和“细”,就是烹制要精心、食用要讲究。变味儿、变色儿的鱼肉绝不能吃,不正规的地方买来的东西不能吃。更有甚者是“割不正,不食”。在不同的食膳中,要保证所取的兽畜部位符合规定,而且切割的形状、大小、纹路都要合规矩。这本是对祭祀的规定,好像只是出于敬献摆的样子。绝非如此,这其实是为活着的人定的规矩。这不是奢华,也不是摆样子,是把吃饭当成一件要紧的事,从容、认真去做,做得干净,吃得健康。
这里要特别用正规的礼仪来说一说“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”和“唯酒无量,不及乱”。以诸侯宴请大夫的“公食礼”为例,初设正馔,有牛、羊、豕、鱼、腊肉、肠肚、肉皮;次设加馔,还有切法、煮法不一样的牛、羊、豕肉和鱼脍……鱼肉的种类不谓不多,但宴席上还是要先食稻粱,二簋;卒食黍稷,六簋。这就是强调用五谷致饱。
粮食补气,肉多了伤气。中国餐饮以五谷为主食,对肉总是节制的。节酒也是十分重要的。人的酒量不同,所以宴会上饮酒杯数虽固定,度数却是可以自己用“盉”来调的。以君宴臣的燕礼为例,堂上东边柱子的西侧,摆着两尊方壶;堂下门的西侧,摆着两尊圆壶,都是定量的。饮酒时用音乐助兴,宾主敬酒与回敬也规定了几个回合。因为事先按自己的酒量调了酒,离席的时候保证是清醒的。被宴的臣子回去时要退下几步,下台阶,然后下拜。当奏乐的人为他奏乐送行时,还要把带来的肉脯赐给奏乐的人。这么多的动作,既有道谢、告辞的意思,也以此表示自己饮酒是适量的,这就是“不及乱”。节与礼是不可分割的。古代的宫廷和士大夫靠“礼”来达到“节”的目的,所谓“情有节”“节嗜欲”(《吕氏春秋》)都是靠“礼”来制约的。
古代的许多关于宴饮和家膳的礼仪,总在体现一个“节”字。这固然是对统治秩序的一种维护,但克制欲望有节有度,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养生的措施,理性的修养。
“节”与“和”有密切的关系:“有节有侈”,才能求“和”,而“和”又是“节”的限度,一旦达到适度、中和,“节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所以古书常常用“适”与“和”来注释“节”字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罔顾事实,造谣山西问界M7 Plus事故!自媒体博主“财经女知事”向问界汽车道歉,全力消除不良影响
3-2,胜利队8连胜,C罗1球+2横梁+1数据全场第一,赛后评分相当高
48+53+48+48!联盟第1!这就是尼克斯给他8100万美金大合同的原因
发现新质好公司 湘潭电化6天3板!锂电池+二氧化锰概念,一季度毛利率好转
读书、思考、文化、史学,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、史、哲、政、法等方面优秀文章。
3-2!利雅得胜利补时绝杀 拒让新月提前夺冠 39岁C罗3场6球+2中框
AlphaFold 3登上Nature:所有生命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,都被AI预测了
孩子吃不胖或者长的慢点,也不一定就是病态。 孩子吃不胖或者长的慢点,也不一定就是病态
十一岁女孩练武六年身手矫健,没受过专业训练全靠爷爷指点,爷爷也是通过看电视看书自学的
